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学读宋代风景画有感

自从来加拿大步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以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饭后茶余学习阅读古人的字画。因为条件所限只是在书籍、图册和网络里粗略翻阅其画面效果,作品的细节妙处难以看得清晰。今年11月分有机会在东方美术馆看到由国家文物局监制的高仿真古代字画展览,不仅能够看清楚作品的气势磅礴,而且还能近距离细读作品的墨绢妙趣,对于一个古画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而且对作品的感受因此增添了更多的体会,同时提升了我对阅读古人字画的兴趣,尤其是在看了宋代风景画家范宽的几幅精美作品后得知,范宽的名字曾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并被评为一千年来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显赫。为了分享给爱好中国古文化的朋友,提笔拙文愿与同胞共同认识和欣赏范宽其人及其作品。   范宽是北宋三大山水名画家之一,其风景画作品雄阔壮美、笔力浑厚,作品多彩用全景式高远构图,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立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这得益于其注重对景物的写生。名言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其造势的笔法被历代效仿,几乎成了范宽体系。从南宋以至明朝的唐寅、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范宽仅存的也是他的精品为数不多,如《溪山行旅图》和《雪山萧寺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寒林图》现存于天津艺术博物馆(见附图)。当你站在这些力作面前静心观摩时,会使你感触很深,虽然因年代久远使画面渐变得深沉、绢本泛黄,但仍然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画家在近千年前便能将画中场景把握的如此胸有成竹,笔墨运用得如此淋漓尽致,其艺术造诣和感人效果令今人所不及。《溪山行旅图》是你真切感受到那山石的坚硬、那山缝间泻下的泉水带起的雾气让整个大山富有了生命。那几个匆忙途径的过客更是画面增添了灵性,这细微处:生灵与大山的压顶之咄咄逼人,汇成了画家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深度理解和尽致的刻画。难怪此画曾被现代画家徐悲鸿谓其为“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三,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雪景寒林图》则表现了寂静的雪后山川、林朔恰如诗情画意,画中除了几个印章外看不到任何落款文笔。虽然它有很多传说,但这一切更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画家所隐含其中的魅力。此画历经战乱流落到民间被保存至今。1981年被捐献给了天津艺术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其所以成为杰作,从中我们可窥见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水准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

收藏
此条目发表在 未分类 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